現(xiàn)代科技發(fā)的熱的時候想吃點兒涼的東西有冰箱,那么古人在夏天吃的冰是怎么來的呢:
一、制冰
我國古人發(fā)明了硝石制冰的技術,唐朝末期,人們在生產(chǎn)火藥時開采出硝石。它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,是礦產(chǎn),喜歡呆在低溫的墻腳下,顏色如霜,因此又被人稱為“墻霜”。
人們在無意中發(fā)現(xiàn)硝石溶解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,使水溫降低,甚至結冰。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,在夏季制作冰飲料,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,然后將水放入罐內(nèi);取一個大盤,在盤內(nèi)盛上水,將罐置于盤水內(nèi),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,結果罐內(nèi)的水結成了冰。嘗一口,又涼又甜,直冰到肚子里。之后逐漸出現(xiàn)了做買賣的人,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。到了宋代,市場上零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,商人們還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。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,這和現(xiàn)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。
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,它溶解于水時會吸熱,溫度降低,所以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。在一個大盆里倒一些水,再放入一個小盆,小盆里也倒一盆水,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,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。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(fā)結晶發(fā)將硝石再提出來重復使用。
有一種說法表示硝石制冰起源于中國,后來經(jīng)馬克波羅帶出中國,傳到了歐洲。
二、冰窖
人有幸見過古人是怎樣制冰的,這種制冰的方法,在北京市,一直延續(xù)到1981年冬天。
在結冰到了一定厚度,已經(jīng)能夠承受人體重量的河湖面上,用冰镩將冰面切斷成為長方塊,尺寸約長一米、寬約0.7米。
這時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夠的,切斷的冰塊下部繼續(xù)結冰加厚。
在幾天之內(nèi),將原來切開的斷口,再行切斷,冰塊就浮起一點,也就加厚一點。
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切斷并加厚,一直越過最寒冷的階段。
起冰時,用撓鉤將最后斷開的冰塊拉上岸坡,運至冰窖,碼放成垛。夏季到來時出售。
這種冰窖,大多數(shù)是極厚的草棚,只有皇家專用冰窖,才有固定的建筑,至今北京還留有地名。
這樣的儲存冰,因為集中保存,冰窖的溫度很低,能夠堅持過夏天。
清代對皇宮使用的冰塊自有安排,對官僚用冰也有配額。民間用冰,就是一種奢侈品了。
最后,炎炎夏日熱難耐,教你一個消暑奇方:正午太陽當空時,在無遮無攔的空地上使勁運動,一旦中暑,即可消暑,此所謂以毒攻毒、以“暑”攻“暑”。